?2022年10月自考00066貨幣銀行學章節復習資料(五)
摘要:2022年10月即將開考,許多自考生正在進行考前沖刺復習。為了輔助各位考生學習,希賽網自考頻道為各位考生整理了2022年10月自考00066貨幣銀行學章節復習資料(五),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考課程的試卷遵循一個原則,以自考教材大綱為主,參考輔導資料為輔。但教材知識點眾多,考生復習起來難免吃力,而自考復習資料一般把知識點已經總結好,學習起來也更方便快捷,下文是希賽網自考頻道整理的2022年10月自考00066貨幣銀行學章節復習資料(五),供各位考生參考。
2022年10月自考00066貨幣銀行學章節復習資料(五)
第十章貨幣供給
一、名詞解釋
1、貨幣供給量(Money Supply)——是指一國各經濟主體(包括個人、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等)持有的、由銀行系統供應的貨幣總量。它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現金和存款貨幣。其中現金是由中央銀行供給的,表現為中央銀行的負債;存款貨幣是金融機構供給的,體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性負債。
2、名義貨幣供給(Nominal Money Supply)——是指一定時點上不考慮物價因素影響的貨幣存量,通常以Ms表示。
3、實際貨幣供給(Real Money Supply)——是指剔除了物價影響之后的一定時點上的貨幣存量,通常以Ms/p。
4、公開市場業務(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貨幣當局在金融市場上出售或購入財政部和政府機構的證券,特別是短期國庫券,用以影響基礎貨幣。
5、貼現政策(Discount Policy)——是指貨幣當局通過變動貼現率影響貸款的數量和基礎貨幣。
6、法定準備率(Legal Reserve Rate)——是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準備金的比率。
7、內生變量(Endogenous Variable)——又叫非政策性變量,是指在經濟體系內部由諸多純粹經濟因素影響而自行變化的變量。這種變量通常不為政策所左右,如市場經濟中的價格、利率、匯率等變量。8、外生變量(Exogenous Variable)——又稱政策性變量,是指在經濟機制中受外部因素影響,而由非經濟體系內部因素所決定的變量。這種變量通常能夠由政策控制,并以之作為政府實現其政策目標的變量。
二、重點與難點分析
1、如何理解貨幣供給?
①銀行是貨幣供應的閘口
貨幣供給量是指財政部門、企事業單位及居民個人持有的現金和存款總量,是一個存量。
在國民經濟中,企業、財政部門(含行政單位)和居民個人都有經常的貨幣收支,如果暫時拋開向銀行借款這一點,從總體上說都要量入為出。它(他)們一不能發行貨幣,二不能開空頭支票,因此只能在現有貨幣供應總量范圍內收支,不可能增加社會貨幣l供應總量。如果它(他)們的支出超過收入,必須向銀行借款,而銀行具有創造信用貨幣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這種需要。
②銀行供應貨幣過程
銀行在擴大貨幣供應中的作用,因商業銀行(含專業銀行)與中央銀行的不同性質而異。商業銀行的作用在于:在實行獨立經營和允許多存多貸的條件下,如果貸款以轉賬方式進行,則通過多存多貸、多貸多存的反復進行過程,由此派生出數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量,從而擴大貨幣供應;但這種派生能力受存款準備率和提取現金率等的制約,呈遞減趨勢。中國人民銀行的作用在于:通過發行貨幣、調整存款準備率以及向商業銀行貸款,以增加商業銀行可使用的貨幣資金數量,從而擴張其派生能力,更多地擴大貨幣供應。
③制約貨幣供應量的因素
銀行在技術上具有上述擴張貨幣供應的能力,但實際能供應多少不完全取決于銀行,還受企業需要貸款的程度和居民持有現金的比率狀況制約,而這些又由社會再生產是否順利、資金盈利率和居民收入水平變化諸因素,即社會再生產的內在諸因素所決定。
2、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哪些?
所謂貨幣乘數是貨幣供給擴張的倍數。在實際經濟生活中,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通過數次存款、貸款等活動產生出數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說的派生存款。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而貨幣乘數的大小又由以下四個因素決定:
(1)法定準備金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均由中央銀行直接決定。通常,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环粗?,貨幣乘數越大。
(2)超額準備金率。商業銀行保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準備金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超額準備金率。顯而易見,超額準備金的存在相應減少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額準備金率與貨幣乘數之間也呈反方向變動關系,超額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反之,貨幣乘數就越大。
(3)現金比率。現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F金比率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因此,凡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響現金比率。例如銀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導致生息資產收益減少,人們就會減少在銀行的存款而寧愿多持有現金,這樣就加大了現金比率。現金比率與貨幣乘數負相關,現金比率越高,說明現金退出存款貨幣的擴張過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減少了銀行的可貸資金量,制約了存款派生能力,貨幣乘數就越小。
(4)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國中央銀行都針對商業銀行存款的不同種類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這樣即便在法定準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改變也會引起實際的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改變,最終影響貨幣乘數的大小。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貨幣乘數就會變大;反之,貨幣乘數會變小。
總之,貨幣乘數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超額準備金率、現金比率及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等因素決定。
3、試說明現階段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劃分。
貨幣供應量按流動性劃分為M0、M1、M2、M3四個層次;
現階段我國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單位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
M2--M1+企業單位定期存款+自籌基本建設存款+個人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M1是狹義貨幣供應量,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1與M2之差是準貨幣。
第十一章貨幣均衡與社會總供求
一、名詞解釋
1、貨幣均衡(Monetary Equilibrium)——是指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基本相適應的貨幣流通狀態。貨幣均衡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復到均衡的不斷運動的過程。貨幣均衡不僅包括總量的均衡,而且包括結構的均衡。
2、貨幣失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是同貨幣均衡相對應的概念,又稱貨幣供求的非均衡,是指在貨幣流通過程中,貨幣供給偏離貨幣需求,從而使二者之間不相適應的貨幣流通狀態。其基本存在條件可以表示為:Md≠Ms。
二、重點與難點分析
1、試分析貨幣失衡的原因。
①貨幣供給小于貨幣需求的原因主要是:
生產規模擴大后貨幣供給沒跟上;貨幣供給正常狀態下,央行收緊銀根;經濟危機時,信用失常,貨幣需求急劇膨脹,而央行貨幣供給沒有跟上。
②貨幣供給大于貨幣需求的原因主要有:
政府財政赤字面向中央銀行透支;經濟發展中,銀行信貸規模的不適當擴張;擴張性貨幣政策過度;經濟落后、結構剛性的發展中國家,貨幣條件的相對惡化和國際收支失衡,在出口換匯無法滿足時,由于匯市崩市、本幣大幅貶值造成貨幣供給量急劇增長。
③結構性失衡是指貨幣供給與需求總量大體一致的情況下,貨幣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一致。
2、試分析貨幣供求與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
①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
這是十分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兩者間的基本平衡是穩定、協調發展國民經濟的一項基本要求。在商品貨幣經濟條件下,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又與貨幣的供給、需求密切聯系。
②社會總供給與貨幣需求
在商品貨幣經濟條件下,社會總供給表現為商品生產和流通的統一過程。無論是組織生產或實現銷售,都需要一定量的貨幣為之服務,提出對貨幣的需求。社會總供給從商品、勞務數量和價格諸方面影響貨幣的需求量。
③社會總需求與貨幣供給
社會總需求作為一定時期內的社會貨幣購買力總額,由該時期內貨幣供給量與貨幣流通速度之積構成。銀行貨幣供給,一部分直接形成投資需求,另一部分則經過分配與再分配過程,形成企業、政府和個人的收入,然后經支出再構成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④貨幣供求平衡與社會總供求平衡
基于上述的內在聯系,兩種平衡間也密切相關。在貨幣供給量等于貨幣需求量的情況下,根據貨幣需求量公式可得:貨幣供給量×貨幣流通速度=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這一等式正是表明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也可保持平衡。因此,正確組織貨幣供給,使之與貨幣需求符合,是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一項重要問題。
第十二章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一、名詞解釋
1、通貨膨脹(Inflation)——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給過多,超過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量,出現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
2、公開性通貨膨脹(Open Inflation)——是指物價總水平明顯的、直接的上漲。
3、隱蔽性通貨膨脹(Hidden Inflation)——是指貨幣工資水平沒有下降,物價總水平也未提高,但居民實際消費水準卻下降的一種情況。
4、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 Price Index,CPI)——是一種用來測量各個時期內城鄉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平均變化程度的指標。
5、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WPI)——是反映不同時期批發市場上多種商品價格平均變動程度的經濟指標。它是包括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在內的全部商品批發價格,但勞務價格不包括在內。
6、GDP沖減指數(GDP Deflator)——是一個能反映綜合物價水準變動情況的指標。它的優點是覆蓋范圍全面,能度量各種商品價格變動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
7、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Demand Pulled Inflation)——是指由于社會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社會總供給而拉動物價總水平上漲。
8、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Cost Pushed Inflation)——是指由于生產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根據成本提高的原因不同又可以分為工資推進型通貨膨脹和利潤推進型通貨膨脹。
9、供求混合推進型通貨膨脹(Demand And Supply Jointly Pushed Inflation)——是將供求兩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認為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共同起作用而引發的。
10、結構性通貨膨脹(Structural Inflation)——是指由于國民經濟部門結構或比例結構失調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社會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由于需求的組成部分發生結構性變化,需求增加的部門或地區的物價和工資上漲,需求減少的部門和地區的工資和物價由于剛性而沒有相應下跌,從而造成物價總水平的上漲而形成的通貨膨脹。
11、通貨緊縮(Deflation)——是指物價疲軟乃至下跌的態勢不是偶然的、一時的,而是成為經濟走向、趨勢的物價疲軟乃至下跌。
二、重點與難點分析
1、如何理解通貨膨脹的概念
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給過多,超過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量,出現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
理解通貨膨脹的概念,必須注意幾個問題:
①通貨膨脹是在紙質貨幣流通下所特有的經濟現象。紙質貨幣流通條件下:一方面,由于紙質貨幣本身沒有價值,不能退出流通,缺乏自動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可以強制紙質貨幣進入流通并在技術上具有無限供給的可能性,這就使貨幣的供給大大超過對貨幣的需求,造成供給量過多,引起通貨膨脹。
②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緊密相關,但不等同。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是物價上漲,但物價上漲并不一定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取決于諸多因素,非貨幣性因素引起的物價上漲,不能看作通貨膨脹。另外,物價不上漲也并不是不存在通貨膨脹,物價不上漲的貨幣供給量過多現象稱作隱蔽性通貨膨脹。
③通貨膨脹是持續的、普遍的物價上漲過程。如果出現普遍的,而且是持續的物價上漲,可以斷定是向流通中投放了過多的貨幣,這就反證了通貨膨脹是一個持續的、普遍的物價上漲過程。而因季節性、暫時性或偶然性原因引起的部分商品的價格上升,則不應視作通貨膨脹。
④通貨膨脹的不同時期,對物價影響的程度不一樣。通貨膨脹初期,由于市場對貨幣具有一定的容納能力,物價上漲現象并不明顯。隨著通貨膨脹的發展,社會公眾意識到通貨膨脹的來臨,便會將多余的貨幣盡可能地轉換成商品,社會購買力由此增加,物價呈上升趨勢。通貨膨脹嚴重時期,社會公眾對貨幣喪失了信心,為減少貨幣貶值所造成的損失,開始搶購、囤積商品,從而使銀行儲蓄急劇下降,物價暴漲。
通貨膨脹時,各種商品價格上漲程度也是不一致的。物價上漲最快的是那些與社會公眾生活密切聯系的消費品,以后才逐步波及其他商品。從地區看,貨幣集中投放地區物價上漲最快,以后逐步波及物價低的地區。
2、試分析通貨膨脹成因。
①需求拉上論:指經濟運行過程中社會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社會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總水平的上漲。
②成本推動論:指對社會商品和勞務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因生產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價總水平的上漲。造成生產成本提高的原因基本有兩個:一是工資增長率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二是一些壟斷企業為了獲得壟斷利潤,經常大幅度地提高壟斷產品的價格。
③菲利普斯曲線論:指即使社會尚未充分就業,同樣可能產生通貨膨脹,而且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循反方向移動,即高的通貨膨脹率伴隨著低的失業率;相反,低的通貨膨脹率則會引起高的失業率。
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業率”理論,對菲利普斯曲線進行了修正:當實際失業率低于自然失業率時,物價將不斷上升;相反,物價則不斷下降,直至實際失業率達到自然失業率水平,物價便停止上升或下降。
④結構失調論:指在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由于需求結構變化,導致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結構失調論也將通貨膨脹成因歸結于需求,但是由需求結構變動引起,而非總量增加。導致需求結構變動的原因大致歸為兩類:一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二是消費結構的變化。
⑤國際傳導論:現代社會中,由于投資、貿易、旅游、勞務等國際經濟交往的增多,一國通貨膨脹很容易通過各種渠道傳導至他國,引起他國共同發生通貨膨脹。國際傳導論通貨膨脹可分為價格傳導、需求傳導、國際收支傳導和示范作用傳導。
3、如何理解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的負效應?
(一)通貨膨脹對社會的影響:通貨膨脹對社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上,因為它改變了社會成員原有收入和財富的占有比例。第一,通貨膨脹通過物價上漲等于在社會成員之間強制地進行了一次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最大的受害者無疑是固定收入的社會成員,那些從事商業活動的企業和個人。特別是在通貨膨脹中進行倒買倒賣,哄抬物價的投機商則是受益者。第二,通貨膨脹影響社會成員的財富占有比例。通貨膨
脹時,實物資產增值幅度高于通貨膨脹率,那么持有者就可受益。反之,必然受損;若持有存款貨幣,因物價上漲貨幣貶值而受損。若持有證券,則視物價上漲和證券價格變動情況而定;負債的社會成員因通貨膨脹減輕了實際的債務負擔,因此而受益。一般而言,政府、企業處于凈負債人地位,是通貨膨脹的受益者。而居民處于凈債權人,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
(二)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第一,通貨膨脹影響生產。首先,通貨膨脹引起生產結構失衡;其次,促使生產衰退;再次,影響技術進步。第二,通貨膨脹影響流通。首先,各地區、各種商品價格漲幅不平衡,商品盲目逐利流動;其次,物價持續上漲,人為加劇了市場供求矛盾,使商品流通更混亂。第三,通貨膨脹影響消費。消費者實際購買力削弱,消費水平下降。消費者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形成畸形的消費行為。第四,通貨膨脹影響分配。首先,通貨膨脹對平衡財政收支不利;其次,造成貨幣流通混亂;再次,通貨膨脹破壞正常的信用關系。
4、試說明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①控制基本建設投資規模,保證基本建設投資與國力相適應。目的是克服社會總需求的膨脹。關鍵問題是改革現行的投資管理體制和強化投資的風險約束機制。
②制定合理的收入政策,克服消費基金膨脹。即工資總額的增長率不應高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在收人分配結構上,防止收人差距過大,以避免社會成員盲目攀比而牽動消費基金增長。
③促進生產結構的合理化,增加社會有效供給。發展生產,增加社會有效供給是解決我國通貨膨脹的根本出路。發展生產應主要靠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和生產結構的協調。
④保證財政收支的基本平衡。社會總需求膨脹,很大程度上是由財政支出過多而引起的。因此,必須保持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如果出現赤字,盡可能通過發行公債來彌補,不能隨意向銀行透支。
⑤強化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的職能。中央銀行對治理通貨膨脹負有直接責任。要確保中央銀行具有獨立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權力,以利于通貨膨脹的治理。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希賽網還為各位考生提供【希賽自考題庫】【希賽自考真題下載】【自考題庫app下載】三大刷題工具,有需要的考生也可點擊查看。
延伸閱讀
- 考前自救指南:希賽自考題庫快速提分
- 自考專屬刷題工具,刷題即提分!
- 最后9天,自考歷年真題應該怎么刷?
- 自考備考一站式服務:希賽自考題庫APP
- 0基礎逆襲秘籍:希賽全套自考學習包(含智能題庫)
- 避開備考誤區!用希賽自考APP快速提分!
自考微信公眾號
掃碼添加
自考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
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