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畢業論文范文:應用型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體系重構設想
摘要:很多考生自考通過所有的考試以后又面臨著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畢業論文,而且畢業論文并不是簡單就可以糊弄過去的,尤其是對于想要學位證的同學來說。本文為大家整理提供自考畢業論文范文:應用型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體系重構設想,供大家參考使用。
應用型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體系重構設想
摘要:在高等教育領域,應用型日益成為分類辦學、分類管理的重要構成,并且在理工類專業得到很好的實施和驗證,培養出一批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理清本專業應用型人才定位,辨別與精英模式漢語言文學培養方案的差異和區別,構建“聽-說-讀-寫-綜合”四專一綜的實踐體系,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關鍵詞: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實踐體系;“道”;“術”
應用型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分類辦學、分類管理的高教管理模式不斷彰顯,眾多高等學校紛紛以工科專業為主要方向進行試點和探索。為什么以工科專業為突破點?主要在于工科專業是“術”的專業,是標準化體系的人才培養;另外工科專業的器物性在某種意義上有助于應用型培養模式的實現。在標準化和器物性上,漢語言文學專業無法與工科專業媲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體系和措施尚且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應用型辦學理念如何與本專業結合、融合,如何實現應用型轉向,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難題。
一
何為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論規范指導下,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其任務是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的操作構思或產品構型,將知識應用于實踐”[1],即能夠把厚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運用到應用實際中的人才。歸根結底,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應用”二字,正如有論者所言:“應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質是學以致用,‘用’的基礎是掌握知識與能力,‘用’的對象是社會實踐,‘用’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推動社會進步。”[2]一個“用”字對于漢語言文學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特別是如何通過功能性、實踐性訓練來是培養學生的文學基礎和人文素質?
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遷移來看,精英模式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是“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3](58),另有針對教師行業的特殊性,要求“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其他教育工作者”[3](59),而應用型模式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是“具備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熟悉漢語及中國文學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中文表達能力,具有初步的語言文學研究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傳媒機構以及政府機關等企事業部門從事與漢語言文字運用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復合型人才”[4](86)。看起來,兩者的文字表述近乎相似,但實質上兩者出現較大的差別,首先是知識構成上從“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轉換為“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看似知識面拓寬,但要求卻下降;其次是工作取向上從“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轉變為“從事與漢語言文字運用相關工作”,更加突出地顯現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就業取向;最后是人才定位上從“漢語言高級專門人才”轉變為“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復合型人才”,在“專”與“博”上選擇了面向市場、面向就業的“博”,不免有滑向“雜而不精”的可能,同時也使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可能。
在應用型模式下,漢語言文學專業需要把文學基礎和人文素質作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重構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保留原有模式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精華,遵循應用型目標重新設計和優化,突出功能性和實踐性。
二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上,不少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做了有益的嘗試,在原有精英模式下調整知識體系和學分學時分配的構成,增加應用型知識和技術,如秘書知識和實務,融入交叉學科知識,如管理學、社會學。但從實施情況來看,筆者以為漢語言文學專業還未真正開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之門,原因是多數高校通過削減學分學時的方式來實現應用型知識、技術和交叉學科知識的融入,而漢語言文學本專業應用型知識、技術的開發卻是差強人意。
以鹽城某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其人才培養定位為應用型秘書人才,故此人才培養方案增設秘書學、管理學方面的知識和實踐課程,所列秘書學、管理學及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的學分達36分,約占總學分1/5,課內實踐和集中實踐學分10.5,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增強了本專業的應用型知識和實踐性。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總學分呈下降趨勢,但應用型知識或技術并未體現到人才培養方案,僅有《基礎寫作》單獨增設0.5學分8學時的課內實踐、《秘書寫作》和《新聞采訪與寫作》兩門各1學分16學時和0.5學分8學時的課內實踐,以及“讀書報告”、“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集中實踐環節,總計17學分。從學分構成來看,實踐學分約占總學分的1/10,意在說明應用型理念和知識已經融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中,但數據的假象卻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培養的悖論。
在應用型知識的重構中,多數高等學校的首要做法是刪除邊緣課程或消減部分邊緣課程的學分,保持核心課程的學分學時,保證其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在科學性和系統性原則下,核心課程的保留保持了原有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但這種保留也使漢語言文學專業形成固定的封閉體系。封閉的體系是不允許也不可能讓漢語言文學專業增加體系之外的應用型知識和技術。毋庸置疑這是精英主義的一貫思維和模式。寫作課程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實現應用型理念的主要環節,而文學課程、語言課程卻未能設計出更加科學合理、有效且易行的應用型知識或技術。在某種意義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封閉的固有的知識體系與應用型知識、技術相互抵觸、格格不入。這也意味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并未真正融入漢語言文學專業,并未真正得到實施,相反造成人才培養質量的滑落。
在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中,管理體制、切塊分割等等因素造成應用型理念、知識并未得到很好的實施。在部分應用型高校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人數相對較少,僅僅滿足于維持現有專業和課程的開設,沒有更多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應用型知識和技術的生成和轉化中。許多高校實行了切塊分割的工作量分配制度,其優勢無疑是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效能,但同時也客觀上造成教師滿足工作量的完成,甚至只要達到工作量就推辭工作任務,教學中自然也是滿足于任務的完成。在教學建設中引入了科研項目的管理方式,以項目為載體推行教學建設、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旨在促進優勢資源的建設,但項目總歸是有限的,能夠覆蓋30%的課程已屬不易,何談全部課程和環節呢?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應用型知識和技術與精英模式知識體系的融合,阻礙了應用型知識和技術的實施。
三
那么漢語言文學專業究竟如何能夠實現應用型知識和技術的轉型呢?筆者以為借鑒外語教學的聽說讀寫模式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的聽說讀寫模式,未嘗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實現應用型知識和技術的可選之途。
在“聽”的能力訓練方面,恐怕多數人認為以漢語言為母語的大學生無需做專門的漢語聽力方面的鍛煉了。其實不然,盡管中小學階段學生已然進行過多樣形式的聽力訓練,但不能以此否定大學生的鍛煉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聽力目標和要求不同于中小學的漢語聽力訓練,無論是聽力速度、生僻字詞還是理解程度等等都有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另一方面,在聽力內容的選擇上也區別于以往,挑選古代、現代、當代三個時期優異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作品,涵蓋詩歌、戲劇、小說、話劇等文學體裁以及文學理論;再者,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也應把會議原聲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聽力訓練的內容之一,提升學生實踐應用中的聽力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說”的能力訓練方面,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來說,除了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更重要的在于說話的藝術性、思辨性。前者可以通過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概論等語言類課程的學習和鍛煉,達到設定的目標和要求,并以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作為衡量、考核的標準;后者則主要是通過“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和方圓劇社、朗讀協會等社團組織實現語言表現的訓練和實踐,所選內容有《雷雨》、《茶館》、《哈姆雷特》、《等待戈多》、《雨巷》、《致橡樹》等等,按學期分內容進行鍛煉說話技巧。
在“讀”的能力訓練方面,首要目標是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知識素養;其次是按學期指定閱讀內容,涵蓋文學作品類、文學理論類和哲學社會類三大類著作,覆蓋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再次是實行閱讀和筆記兼顧的方式,要求在閱讀的基礎上摘錄經典片段,撰寫閱讀感受和心得;最后是創新考核方式,實現階段性考核和終期性考核相結合方式,即每學年考核一次,第七學期進行終期性考核,其中閱讀數量和筆記數量是考核的重點依據之一。
在“寫”的能力訓練方面,建立以基礎寫作為核心、應用寫作為輔助的寫作訓練體系,包括基礎寫作、秘書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寫作課程和寫作實踐,涉及文學、公文、新聞、學術四類文體,要求完成五十篇文章。另外,通過與報社、電臺、電視臺建立實踐合作,通過寫稿、組稿、編稿等形式加強寫作實踐和訓練。
在綜合能力訓練方面,以“名篇雅韻”朗誦競賽、方圓劇社為平臺,構建朗誦、欣賞、寫作于一體的綜合訓練體系,涵蓋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體裁,其中“名篇雅韻”朗誦競賽每年舉辦一次,方圓劇社、朗讀協會等每學期舉行兩次大型活動,進行戲劇、話劇、小說等選編、改寫,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綜合性訓練項目均由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綜合性的實踐訓練。
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實踐鍛煉,筆者以為可能是“道”和“術”的區隔或矛盾,精英模式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側重專業知識和理論素養,強調研究能力的訓練,是“道”行的追求和探索;應用型模式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探索縱深結合和互補,在縱向訴求上突顯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橫向訴求上順應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強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鍛煉。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既想獲得“術”的突圍和成功,又不舍棄固有“道”的主旨,兩者之間勢必相互抵牾,致使應用型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專業建設、實踐訓練等方面形成“道”和“術”的悖論。
參考文獻:
[1]潘懋元、石慧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歷史探源[J].江蘇高教,2009(1):7-10.
[2]吳中江、黃成亮.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頒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延伸閱讀
- 考前自救指南:希賽自考題庫快速提分
- 自考專屬刷題工具,刷題即提分!
- 最后9天,自考歷年真題應該怎么刷?
- 自考備考一站式服務:希賽自考題庫APP
- 0基礎逆襲秘籍:希賽全套自考學習包(含智能題庫)
- 避開備考誤區!用希賽自考APP快速提分!
自考微信公眾號
掃碼添加
自考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
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