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處方審核錯誤防控需構建“技術攔截+流程管控+人員賦能”的三維體系。通過智能系統減少人為疏漏,以標準化流程規范操作,借持續培訓提升專業能力,最終實現從“事后補救”到“事前預防”的轉型,切實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在藥品調劑工作中,處方審核是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因醫師書寫不規范、藥師審核疏漏或環境干擾等因素,處方審核環節仍存在多種常見錯誤。本文從處方規范性、用藥適宜性、信息傳遞三個維度解析典型錯誤,并提出針對性規避策略。
一、處方規范性錯誤
1、典型錯誤:
(1)信息缺項或書寫模糊:如未填寫患者年齡、臨床診斷,或劑量單位使用“片”“支”等非法定單位。例如,某處方將“潑尼松龍5mg×4片/日”誤寫為“20片/日”,導致患者誤服過量。
(2)特殊人群用藥未標注:早產兒、新生兒處方未注明體重或日齡,肝腎功能異常患者未調整劑量。某案例中,醫師為腎功能不全患者開具萬古霉素,但未標注肌酐清除率,藥師審核時未追問,導致患者發生腎毒性反應。
(3)藥品名稱不規范:使用商品名、別名或縮寫替代通用名。如將“阿卡波糖”寫為“拜糖平”,易引發混淆。
2、規避方法:
(1)建立標準化審核模板:在處方系統中嵌入必填項校驗功能,對缺項或模糊信息自動攔截。
(2)強化特殊人群審核培訓:定期組織藥師學習兒科、老年科、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用藥規范,要求審核時必須核對體重、肌酐清除率等關鍵指標。
(3)統一藥品名稱數據庫:與醫院HIS系統對接,強制使用《中國藥品通用名稱》錄入,禁止使用商品名或別名。
二、用藥適宜性錯誤
1、典型錯誤:
(1)適應證不適宜:如為病毒性感冒患者開具阿莫西林膠囊,屬無指征用藥。某醫院統計顯示,此類錯誤占不適宜處方的32%。
(2)配伍禁忌未排查:同時開具阿司匹林腸溶片與華法林鈉片,未標注監測INR值,增加出血風險。
(3)劑量超常規:某處方為8歲兒童開具左氧氟沙星片(18歲以下禁用),或為高血壓患者開具硝苯地平控釋片30mg bid(常規劑量為30mg qd)。
2、規避方法:
(1)引入智能審核系統:通過AI算法實時比對藥品說明書、臨床指南,對超劑量、禁忌證等自動預警。例如,某三甲醫院上線系統后,用藥不適宜處方攔截率提升45%。
(2)建立藥師-醫師溝通機制:對疑似錯誤處方,藥師需在30分鐘內聯系醫師確認,并留存溝通記錄。
(3)開展臨床用藥監測:對高風險藥品(如抗凝藥、抗菌藥)建立專項審核流程,要求藥師審核時必須核對血藥濃度、肝腎功能等指標。
三、信息傳遞錯誤
1、典型錯誤:
(1)標簽信息錯誤:如將“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氣霧劑”標簽貼至鼻噴霧劑包裝,導致患者誤用。某調查顯示,此類錯誤占發藥差錯的28%。
(2)用法說明模糊:處方標注“遵醫囑”,但未在藥袋上明確“每日3次,每次1片,餐后服用”,患者易漏服或過量。
(3)同名患者混淆:在取藥高峰期,藥師未核對患者身份證號,導致同名患者拿錯藥。
2、規避方法:
(1)推行“雙標簽”制度:在藥品最小包裝和藥袋上同時粘貼標簽,內容涵蓋通用名、劑型、用法、警示語(如“駕車慎用”)。
(2)開發用藥指導APP:患者掃碼藥袋二維碼即可獲取語音版用藥說明,支持方言播放,解決老年患者閱讀障礙。
(3)優化發藥流程:在高峰期增設“身份復核崗”,通過核對處方號、身份證號、就診科室三重信息確保發藥準確。
四、系統化防控
1、建立差錯數據庫:記錄錯誤類型、發生環節、后果等級,定期分析高頻錯誤原因。例如,某醫院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藥品擺放混亂”是導致拿錯藥的主因,隨即調整貨架布局,將相似包裝藥品分柜存放。
2、實施“雙人四查十對”:調配藥師與復核藥師獨立執行“查處方、查藥品、查配伍禁忌、查用藥合理性”,并核對科別、姓名、年齡等十項信息。
3、開展模擬演練:定期組織藥師參與“錯誤處方識別競賽”,通過案例模擬提升風險敏感度。
“希賽醫衛題庫”小程序內有考前密押卷、經典母題、備考寶典、課程超市、每日一練、每周一測、考點練習、順序練習、智能出題、題型專練等,考生可進行在線刷題,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入小程序體驗!

相關推薦:
藥學職稱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
專注在線職業教育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