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是中醫辨證體系的兩大支柱,前者揭示外感病傳變規律,后者定位內傷雜病臟腑功能失調。備考中需結合理論框架與臨床案例,通過分階段復習與真題訓練,構建“病位-病性-方劑”的邏輯鏈條,方能高效掌握核心考點。
在執業藥師考試《中藥綜合知識與技能》中,辨證施治是核心內容,其中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是兩大關鍵方法。掌握這兩者的理論框架與應用邏輯,是應對復雜病例、制定精準治療方案的基礎。具體內容小編為大家整理在了下文中。
一、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源于《傷寒論》,由東漢張仲景創立,將外感病按經絡臟腑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并總結其傳變規律。其核心邏輯如下:
1、病位與病性:六經病位分表(太陽)、里(陽明)、半表半里(少陽),病性分寒(三陰)、熱(三陽)。例如,太陽病為表寒證,表現為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陽明病為里熱證,表現為身熱汗出、心煩口渴、不惡寒反惡熱。
2、傳變規律:疾病由表入里、由陽及陰,病情逐漸加重。如太陽病未及時治療,可能傳至陽明或少陽;三陰病(太陰、少陰、厥陰)多見于體質虛弱者,病情較重。
3、代表方劑:太陽病用麻黃湯(發汗解表)、桂枝湯(調和營衛);陽明病用白虎湯(清熱生津)、承氣湯(瀉下熱結);少陽病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厥陰病用烏梅丸(寒熱并治)。
二、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核心,分析病變部位與性質,適用于內科雜病。其核心邏輯如下:
1、臟腑功能定位:
心:心悸、失眠、健忘;
肺:咳嗽、氣喘、咯血;
脾:食少納呆、腹脹便溏;
肝:胸脅脹痛、煩躁易怒;
腎:腰膝酸軟、耳鳴耳聾。
2、虛實分類:
虛證:如心氣虛(心悸、氣短)、肺陰虛(干咳無痰、盜汗);
實證:如肝火上炎(頭痛目赤)、痰濁阻肺(咳嗽痰多)。
3、代表方劑:心脾兩虛用歸脾湯;肝郁氣滯用逍遙散;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
三、六經與臟腑辨證的關聯與互補
1、理論融合:六經辨證中的“太陽病”涉及膀胱經與肺經,臟腑辨證中的“肺病”可對應太陽病表證;厥陰病(寒熱錯雜)與肝病(如蛔蟲病)存在交集。
2、臨床應用:外感病優先用六經辨證,明確病位與傳變;內傷雜病用臟腑辨證,定位功能失調的臟器。例如,感冒初期用六經辨證區分風寒/風熱,后期咳嗽遷延不愈則用臟腑辨證判斷肺氣虛或肺陰虛。
四、備考策略
1、基礎階段:梳理六經辨證的傳變規律與代表方劑,掌握臟腑辨證的定位與虛實分類。
2、強化階段:通過真題訓練,分析病例中的辨證要點。例如,六經辨證需結合脈象(浮/沉)、癥狀(寒熱/虛實)綜合判斷;臟腑辨證需區分單一臟器病變(如單純肺氣虛)與多臟器聯病(如心脾兩虛)。
3、沖刺階段:模擬考試環境,限時完成近五年真題,重點攻克六經與臟腑辨證的交叉考點,如“太陽病傳至陽明后的臟腑表現”“肝郁化火與少陽病的鑒別”。
“希賽醫衛題庫”小程序內有考前密押卷、經典母題、備考寶典、課程超市、每日一練、每周一測、考點練習、順序練習、智能出題、題型專練等,考生可進行在線刷題,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入小程序體驗!

相關推薦:
藥學職稱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
專注在線職業教育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