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專升本農業經濟學考試大綱
摘要:2023年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專升本農業經濟學考試大綱已經發布了,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的考試大綱了解相關的考試信息,按照考試大綱進行復習備考等。具體請見下文。
2023年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專升本農業經濟學考試大綱
參考書目:《農業經濟學(第二版)/21世紀經濟學系列教材》,孔祥智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次印刷
第一章 農業和農業經濟學
一、本章要點
1.掌握農業的概念、特點;
2.了解農業的多功能性的內容;
3.了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的含義;
4.掌握農業產業結構的概念,了解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
二、主要內容
(一)農業與食物體系
1.農業的概念
2.農業的多功能性
(1)農業的經濟功能: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外匯貢獻
(2)農業的社會功能:農業的穩定發展可以為社會提供充足的農產品,可以滿足城鄉居民對基本生活資料的需要,從而使人民安居樂業;對農村不完善的社會保障有補充功能;保障國家自立自強。
(3)農業的文化功能
(4)農業的生態功能
3.農業的發展階段
(1)原始農業
(2)傳統農業
(3)現代農業
4.食物體系轉型
5.糧食安全:農業的永恒任務
(二)農業經濟及其結構
1.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2.農業產業結構
(1)農業產業結構的特點:整體性、多層次性、動態性
(2)農業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
第一,畜牧業在農業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第二,種植來中飼料生產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第三,種植業中經濟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第四,糧食生產的基礎性地位日益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保護;第五,林業越來越受到國家的特別支持和保護。
(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3.農業的垂直一體化:垂直一體化是指一個企業在同一產業鏈條內,將企業的活動范圍向產前諸環節和產后諸環節延伸,囊括了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全部或主要生產過程。
第二章 農業經濟制度及其演變
一、本章要點
1.掌握農業經濟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2.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業經濟制度的演變歷程;
3.了解家庭承包責任制建立的必然性和存在的長期性;
4.了解新時期農業經濟制度的發展趨勢。
二、主要內容
(一)制度與農業經濟制度
1.制度的含義
(1)馬克思主義有關制度的理論
(2)制度經濟學理論有關制度的主要理論觀點
2.制度對農業經濟學發展的作用
(二)1978年以前的農業經濟制度
1.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土地改革的簡要歷史
(3)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
(4)土地改革的即期效果和深遠歷史意義
(5)土地改革的不徹底性
2.農業合作化
(1)農業合作化的歷史必然
(2)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歷史進程
(3)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效果
3.人民公社
(1)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
(2)人民公社的調整與鞏固發展
(3)人民公社的績效評價
(三)農村改革及“雙層經營”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1.逐步建立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1978-1983年)
2.穩定家庭承包聯產責任制(1984-1993年)
3.將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1993-2004年)
4.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久不變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實現方式(2005年至今)
5.對現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評價
6.新制度的發展趨勢
(1)“長久不變”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保障
(2)“兩個轉變”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基礎
(3)進一步推動和規范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流轉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前提
(4)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核心
(四)“三權分置”制度框架下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的發展趨向
1.形成“三權分置”制度政策的演進過程(2013年至今)
2.“三權分置”制度框架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發展趨向
(1)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根本地位不動搖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則
(2)“長久不變”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保障
(3)“兩個轉變”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基礎
(4)進一步推動和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前提
(5)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核心
第三章 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本章要點
1.農業自然資料的概念及分類,農業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之間的關系;
2.土地資源的特征與功能,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3.水資源的概念、特征、面臨的挑戰及開發利用;
4.農業與氣候資源。
二、主要內容
(一)農業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
1.自然資源的概念及特征
特征:(1)共生性和整體性;(2)分布的地域性;(3)功能多樣性。
2.農業自然資源的概念及分類
3.農業與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
4.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我國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經營粗放,生產率低;資源數量減少,退化嚴重;農業環境污染嚴重,資源質量降低。
(2)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原則:保持生態平衡的原則;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綜合利用的原則。
(二)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土地的概念
2.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的自然特性
(2)土地的經濟特性:土地供給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對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變更的相對困難性;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
3.土地的功能
(1)養育功能;(2)承載功能;(3)倉儲功能;(4)景觀功能;(5)保值增值功能
(三)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水資源的概念
2.水資源的經濟特征
3.中國水資源狀況及農業用水面臨的挑戰
(1)中國水資源狀況
(2)中國農業用水面臨的挑戰
4.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
(四)農業與氣候
1.農業氣候與農業氣候資源
2.農業氣候資源及其利用方式
3.農業氣候資源的特點
4.農業氣候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1)開發氣候生產潛力,提高作物單產
(2)根據氣候規律安排農業生產,實現減災增產
(3)開發利用山區的立體氣候
(4)利用氣候相似原理引進優良品種
第四章 農業勞動力與人力資源開發
一、本章要點
1.農業勞動力供給理論,恰亞諾夫理論,劉易斯模型,拉尼斯—費模型,喬根森模型;
2.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分類特征,影響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因素,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3.農村人力資源的概念,農村人力資源的特征,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政策。
二、主要內容
(一)農業勞動力供給理論
1.古典理論
(1)恰亞諾夫理論
(2)劉易斯模型:第一,劉易斯模型的內涵;第二,對劉易斯模型的簡評
(3)拉尼斯——費模型:對拉尼斯——費模型的簡評
(二)農業勞動力轉移及其影響
1.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1)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演進階段
(2)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分類特征
2.影響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1)需求角度的影響因素:主要推動力在于非農就業的增長。一是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規模擴大有利于增加就業需求;二是勞動生率的變化,勞動生產率提升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三是產業結構的影響,不同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有顯著差別。
(2)供給角度的影響因素: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成本;個人素質和受教育程度;組織程度和規范化程度
(3)制度角度的影響因素:政策因素;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3.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1)對社會結構的影響
(2)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4.農業勞動力回流“返鄉創業”
(1)農民工返鄉創業背景:宏觀經濟環境變化;政策環境變化
(2)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典型形式:家庭農場;農村電商;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
(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1.農村人力資源的概念
2.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情況
3.我國人力資源的特征
(1)農業勞動力數量大,但是受教育程度低,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
(2)農業勞動力缺乏人力資本意識
(3)農業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薄弱
(4)農業勞動力身體素質較差,用于健康方面的支出較少
(四)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政策
第五章 農業資金
一、本章要點
1.掌握農業資金的概念、特點、來源和運動規律;
2.了解農業資金的需求狀況;
3.掌握農村金融的概念、特點、現狀、發展歷程和問題;
4.了解農村合作金融的概念、特點和運行規律,知道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趨勢。
二、主要內容
(一)農業資金概述
1.農業資金的概念和特點
特點:第一,農業資金的運動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 第二,農業資金的使用具有分散性;第三,農業資金的流通具有不完全性;第四,農業資金的運動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和不穩定性。
2.農業資金的來源
(1)政策性農業資金
(2)商業性農業資金
(3)合作性農業資金
(4)民間農業資金
(5)資本市場融資
4.農業資金的需求:農業私人產口資金需求;農業公共產品資金需求。
(二)農村金融總論
1.農村金融的概念和特點
(1)信息不對稱嚴重
(2)缺乏可抵押物
(3)信貸風險大
(4)非生產性借貸較多
3.中國農村金融供給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中國農村金融供給現狀
第一,涉農貸款問題快速增長;
第二,涉農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加;
第三,廣泛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
第四,農村金融基礎設施逐步改善;
第五,農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力度加大
(2)中國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金融服務范圍過窄,服務內容缺乏多樣性;
第二,農戶和農業企業貸款需求滿足程度不高;
第三,農村金融深化程度不足,配套政策不到位
4.國外農村金融發展經驗
(1)國外農業金融機構萌芽較早
(2)政策性金融與合作金融緊密結合
(3)金融服務針對性較強
(4)風險管理體系較健全
(三)農村合作金融
1.農村合作金融概念
(1)農村合作金融的概念
(2)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分類
(3)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的必要性
(4)農村合作金融的特點
3.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
(1)村鎮銀行概述
(2)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概念
4.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趨勢
(1)繼續完善農村信用社改革
(2)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發展
(3)加大國家支持和監督力度
第六章 農業生產函數與技術經濟
一、本章要點
1.掌握農業生產函數的概念、特點及幾種主要的生產函數類型;
2.掌握利用生產函數測算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方法
3.掌握技術進步的概念、類型,了解其對農業增長的作用;
4.掌握農業技術創新的概念、特點及相關理論;
5.掌握農業技術推廣的概念、原則,了解農業技術擴散的階段性特點。
二、主要內容
(一)生產函數、技術進步與農業增長
1.農業生產函數的概念
2.農業生產函數的表達式
3.農業生產函數的特點
第一,農業生產函數應該是反映生產過程的簡約化數學模型;
第二,農業生產函數應該具有連續性;
第三,農業生產函數中投入和產出的衡量應該具有純質性;
第四,農業生產函數應該反映生產過程的完整性;
第五,農業生產函數應該考慮時空條件的差異;
第六,農業生產函數應該具有非負的性質
2.生產函數類型
(1)C-D生產函數
(2)索洛函數
3.農業生產函數的應用
(1)邊際分析
(2)彈性分析
(3)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測量(學會如何計算技術進步貢獻率)
4.技術進步與農業增長
(1)技術進步的含義
(2)技術進步的類型
(3)技術進步的特點
(4)技術進步對農業增長的作用
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第一,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的、先進的農業機械、運輸工具、設施等;第二,不斷提高農業生物技術水平,使動植物品種的生產性能和生活得以改善;第三,不斷改進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管理方法與手段,提高農業生產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農業技術創新與擴散
1.農業技術創新的概念
(1)技術創新的概念
(2)農業技術創新的概念
2.農業技術創新誘導理論
3.農業技術創新的特點
(1)農業技術創新的公共產品特征;
(2)農業技術創新的周期長、不確定性大;
(3)農業技術創新具有階段性
4.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
(1)政府
(2)農民
(3)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農業院校
(4)農業科技企業
(5)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機構
6.農業技術推廣
(1)農業技術推廣的概念;
(2)農業技術推廣的原則;
(3)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發展階段
(三)農戶技術采納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1.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決策過程
(1)認知階段
(2)引導階段
(3)決策階段
(4)實施階段
2.采納技術農戶類型
3.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
(1)社區農耕文化和宗教傳統;
(2)社會推動力
(3)家庭稟賦:第一,收入;第二,文化素質;第三,社會資本;第四,土地規模;第五,家庭人口規模、性別、年齡等特征
第七章 農戶經濟與經營決策
一、本章要點
1.農戶的概念與特征,農戶經濟的內涵與研究意義;
2.農戶經濟理論的主要流派,農戶模型的內部邏輯;
3.農戶分化概念及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二、主要內容
(一)農戶與農戶經濟
1.農民與農戶
(1)相關概念辨析:第一,農民;第二,小農;第三,農戶
(2)農戶經濟學特征:第一,經濟活動特征;第二,要素稟賦特征;土地;勞動;資本;第三,消費特征
2.農戶經濟
(1)農戶經濟的內涵
(2)現階段農戶經濟的特點
(3)農戶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第一,農戶的經營規模將逐步擴大;第二,農戶生產經營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第三,農戶經濟的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和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第四,農戶經營專業化與農戶兼業化將長期并存。
(二)農戶經濟理論與農戶模型
1.農戶經濟理論的發展及演變
(三)農戶分化及其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影響
1.農戶分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1)農戶兼業與農戶分化
(2)農戶分化的表現形式與主要特征
(3)農戶分化的原因
第一,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為農戶分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農業現代化發展為農戶分化提供了內在動力;
第三,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為農戶分化提供了外在拉力;
第四,改革為農戶分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2.農戶分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1)對農業勞動供給的影響
(2)對農業土地利用影響
(3)對農業資本投入的影響
(4)對農業科技應用的影響
(5)對農業生產組織化的影響
第八章 農業價值鏈及管理
一、本章要點
1.理解價值鏈的一般理論及其演變,了解價值鏈與供應鏈的關系;
2.理解農業價值鏈的含義及其基本特征;
3.掌握農業價值鏈管理的基本含義,了解農業價值鏈管理的收益和風險以及農業價值鏈管理的績效評價。
二、主要內容
(一)價值鏈的概念
1.農業價值鏈的概念
(二)農業價值鏈
1.農業價值鏈的概念
2.農業價值鏈基本特征
(1)資產專用性高
(2)風險性高
(3)穩定性差
(4)復雜性高
(三)農業價值鏈管理
1.農業價值鏈管理的概念
2.農業價值鏈管理的收益和風險
(1)農業價值鏈管理的收益
(2)農業價值鏈管理的風險
5.現階段我國農業價值鏈相關政策
第一,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第二,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第三,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第四,培育宜居宜特色村鎮。
第九章 合作經濟與農民合作組織
一、本章要點
1.回顧合作經濟組織與合作社的起源、合作社原則及其演變;
2.論述我國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情況;
3.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闡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原則與治理結構;
4.結合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實踐,介紹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功能與經營管理。
二、主要內容
(一)合作經濟思想的起源與合作社發展
1.合作經濟思想的起源
2.合作社原則及其演變(重點掌握9項原則)
3.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模式和作用
(二)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情況
1.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歷程
2.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征及發展趨勢
(1)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征: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農民為主體;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為社員服務為目標;第三,農民專業經營服務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第四,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尊重農民意愿為核心。
(2)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第一,從戶間合作向社際聯合邁進;第二,從單一功能向多功能拓展;第三,從橫向合作向縱向合作深化;第四,從傳統合作向新型合作演變;第五,從百花齊放向產業分化過渡;第六,從弱外部性向強外部性延伸。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原則與治理結構
1.民辦——社員所有
2.民管——社員控制
3.民受益——社員受益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功能與經營管理
1.產前服務合作社
2.產中服務合作社
3.產后服務合作社
4.資金服務合作社
5.綜合服務合作社
第十章 農產品供給與需求
一、本章要點
1.掌握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的內涵及影響因素;
2.了解農產品的供給函數和需求函數
3.掌握農產品的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學會利用價格彈性分析農業問題;
4.學會分析農產品市場均衡的形成及調整過程;
5.掌握啤蛛網理論,并用該理論解釋農產品價格波動。
二、主要內容
(一)農產品供給與銷售——農戶生產者行為
1.農產品供給的主要因素
(1)農產品自身的價格
(2)技術進步
(3)替代商品與互補商品的價格
(4)農產品儲備
(5)政策因素
(6)其他因素
2.農產品供給彈性
(1)農產品供給價格彈性(掌握彈性計算公式及五類彈性的值)
(2)供給彈性的影響因素
3.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的流動
(1)直接銷售模式;(2)批發市場銷售模式;(3)銷售公司銷售模式;(4)合作組織銷售模式
(二)農產品需求與消費——消費者行為
1.農產品需求及其影響因素
(1)農產品需求的內涵
(2)農產品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需要重點掌握)
第一,農產品的價格;第二,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第三,消費人口的數量和結構;第四,互補商品和替代商品的價格水平;第五,消費者的偏好和消費習慣;第六,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第七,其他因素
吉芬商品:通常是消費者維持最低生活所需的商品。
奢侈品:一般是為了炫耀,以顯示其身份與地位。
2.農產品需求彈性
(1)農產品的價格彈性(掌握彈性的計算公式,以及五種類型的彈性值)
(2)農產品的收入彈性
(三)農產品的供需均衡——生產和消費的統一
1.農產品供需均衡的形成及其調整
(1)農產品市場均衡價格及數量
(2)農產品市場均衡與需求和供給的變動
2.蛛網理論與動態均衡
(1)蛛網波動的類型(正確掌握收斂型、發散型、封閉型三種類型的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兩者之間的關系)
(2)蛛網理論與我國豬肉價格波動
3.農產品價格管制與均衡
(1)最高價格管制
(2)最低價格管制
第十二章 農產品國際貿易
一、本章要點
1.了解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歷史;
2.掌握國際貿易相關的基本概念、主要貿易理論發展脈絡及前沿進展;
3.掌握技術貿易措施、貿易壁壘、技術法規和標準。
二、主要內容
(一)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演變
2.農產品對外貿易特征變遷概述
(1)農產品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2)農產品國際貿易出口結構穩定,進口結構變化較大
(3)農產品國際貿易市場分布多元化
(二)國際貿易理論與農產品國際貿易
1.國際貿易相關的基本概念
掌握FOB和CIF兩個重要的概念
2.國際貿易基礎理論
(1)古典貿易理論
第一,重商主義;第二,絕對優勢理論;第三,比較優勢理論
(2)新古典貿易理論
第一,赫克歇爾—俄林生產要素理論;第二,里昂惕夫之謎
(四)國際貿易趨勢與農產品國際貿易前景
1.當今世界國際貿易趨勢
(1)國際貿易交易方式多元化
(2)國際貿易交易對象高技術化
(3)國際貿易協調貿易化
(4)國際貿易交易市場壟斷化
(5)國際貿易貿易規則規范化
2.農產品貿易前景
(1)綠色貿易壁壘日益普遍
(2)突破技術壁壘日益重要
(3)貿易自由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4)貿易策略取向進一步明細化
(5)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將持續存在
(6)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結構將在競爭中得到優化
第十三章 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
一、本章要點
1.了解不同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2.掌握發展中國家中的特殊貢獻
3.了解工業化進程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4.了解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產業安全現狀與挑戰
二、主要內容
(一)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資金貢獻
(2)產品貢獻
(3)市場貢獻
(4)外貿貢獻
(5)要素貢獻
(6)農業的多功能性
2.工業化進程對農業的影響
(二)對外開放條件下的農業產業和糧食安全
1.對外開放條件下的農業產業安全
(1)中國農業產業安全現狀
(2)國際市場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機制
2.對外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糧食安全
(1)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現狀
第一,關于糧食安全的幾個基本問題
第二,糧食生產持續增長,糧食安全仍然堪憂
(2)保障糧食安全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第一,三種不同類型的糧食安全戰略
第二,國際經驗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的啟示:中國糧食安全必須堅持“立足國內生產,實現基本自給”的原則;在立足國內供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作用;實現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有機統一;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健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
第十四章 政策與農業發展
一、本章要點
1.了解政府干預農業活動的必要性;
2.了解現階段我國農業政策目標;
3.了解我國農業政策基本分類和實施效果。
二、主要內容
(一)政策與農業政策
1.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
(1)市場失靈及其表現
第一,市場失靈的含義與原因; 第二,市場失靈的表現:公共產品問題;外部效應;市場壟斷問題;信息不對稱問題;分配不公平問題;宏觀經濟問題;公共秩序問題;市場的不完全性問題。
(2)政府干預經濟的理論演變
2.政府干預農業的必要條件
(1)農業的外部性
(2)農業的公共產品性
(3)農業的弱質性
(4)農業的不穩定性
(5)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
(6)農業發展相對滯后
3.現階段我國農業政策的目標
(1)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2)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3)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4)發展現代農業
(二)當前我國農業政策框架
1.基本農業政策
(1)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2)耕地保護政策
(3)糧食安全政策
2.支持生產的農業政策
(1)農業結構調整政策
(2)農產品質量安全政策
(3)農業稅收政策
(4)農業補貼政策
(5)農產品流通政策
(6)農業科技政策
(7)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政策
(8)農村金融政策
(9)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
3.保護利益的農業政策
(1)農產品價格保護政策
(2)農產品貿易政策
(3)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政策
(4)農村扶貧開發政策
延伸閱讀
- 2023年廣州華立學院專升本考試大綱匯總
- 2023年廣州華立學院專升本建筑工程概預算考試大綱
- 2023年廣州華立學院專升本新聞理論考試大綱
- 2023年廣州華立學院專升本工程制圖考試大綱
- 2023年廣州華立學院專升本音樂教育考試大綱
- 2023年廣州工商學院專升本考試大綱匯總
專升本微信公眾號
掃碼添加
專升本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
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