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期貨從業人員執業登記流程的優化,標志著行業管理從“門檻管控”向“能力培育”的深度轉型。通過能力評價、機構主體責任強化、技術賦能三大支柱,既為從業人員提供更靈活的職業發展路徑,也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筑牢合規基石。
隨著《期貨和衍生品法》的全面實施及行業監管框架的持續完善,中國期貨業協會對期貨從業人員執業登記流程進行了系統性優化,形成“能力評價+機構管理+行業自律”三位一體的新型管理模式。以下從政策背景、流程重構、機構責任、技術賦能四個維度展開深度解析。
一、政策背景
2023年《期貨從業人員管理辦法》修訂后,原“從業資格考試合格證明”作為執業準入門檻的要求被取消,轉為由協會組織專業能力水平評價測試作為參考依據。這一變革體現三大政策導向:
1、能力本位:測試內容聚焦期貨交易策略、風險管理、合規操作等實務能力,例如2025年新增“跨境期貨業務監管”“金融科技在期貨交易中的應用”等模塊;
2、多元評價:除測試外,具備3年以上期貨從業經驗、取得法律/會計專業資質、或通過CFA/FRM等國際認證的人員可申請豁免;
3、動態管理:執業登記有效期延長至3年,期滿前需完成18學時繼續教育并通過能力復核,形成“評價-登記-復核”閉環。
二、流程重構
優化后的執業登記流程實現全線上化操作,機構可通過協會“行業信息管理平臺”一站式完成:
1、能力評價
擬從業人員需通過協會組織的水平評價測試,或提交豁免證明材料;
測試成績有效期2年,逾期需重新參加;
2、機構初審
機構登錄平臺,上傳《從業人員信息填報表》、學歷證明、無犯罪記錄證明等材料;
重點核查“最近3年未受刑事處罰”“未被采取市場禁入措施”等合規條件;
3、協會復核
協會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材料審核,必要時要求機構補充說明;
通過后分配唯一執業編號,并在官網公示登記信息;
4、持續管理
機構需每季度更新從業人員執業狀態,如離職、轉崗、受處罰等信息;
從業人員需每年完成9學時合規培訓,其中職業道德課程不少于3學時。
三、機構責任
新規強化機構在執業登記中的主體責任,明確五大管理要求:
1、任職前核查:機構需通過協會數據庫查詢擬聘人員歷史執業記錄,避免聘用被暫停職務或受重大處罰的人員;
2、薪酬合規:建立與風險管控掛鉤的薪酬制度,禁止短期過度激勵,例如2025年某期貨公司因向交易員發放超額獎金被責令整改;
3、行為監控:部署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禁止行為監測系統,對異常交易行為實時預警;
4、離職管理:從業人員離職后,機構需在10個工作日內注銷其執業登記,并報送誠信記錄;
5、信息報送:每半年向協會提交《從業人員管理自查報告》,涵蓋培訓、考核、違規處理等內容。
四、技術賦能
協會推出三大技術平臺支撐流程優化:
1、智能審核系統:通過OCR識別、數據比對等技術自動核驗材料真實性,審核效率提升60%;
2、移動學習平臺:提供“期貨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規范”等微課,支持碎片化學習與學時自動記錄;
3、區塊鏈存證:執業登記、培訓記錄、違規處罰等信息上鏈,確保數據不可篡改且可追溯。
五、行業影響
流程優化推動行業形成三大積極變化:
1、人才結構優化: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具備復合背景(如法律+期貨、金融科技+期貨)的從業人員占比提升至28%;
2、合規水平提升:機構自查發現的違規行為同比下降42%,客戶投訴率降低31%;
3、國際化銜接:測試大綱納入國際期貨市場監管規則,為跨境業務儲備專業人才。
期貨從業資格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
專注在線職業教育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