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本法與市價法的核心差異在于估值依據與風險揭示能力。成本法通過攤銷平滑凈值波動,但可能掩蓋風險;市價法實時反映市場變化,利于風險控制但波動較大。備考中需結合基金類型、資產流動性及監管要求,理解兩種方法的適用邊界,避免機械記憶。
基金估值是計算基金資產凈值(NAV)的核心環節,直接影響投資者申贖價格及基金業績表現。成本法與市價法是兩種基礎估值方法,二者在適用場景、估值邏輯及優缺點上存在顯著差異,易導致考生混淆。以下從定義、適用范圍、核心差異及易混點解析四方面展開對比。
一、定義與核心邏輯
1、成本法(攤余成本法)
(1)定義:以資產購入成本為基礎,按固定利率或攤銷規則計算每日估值,不考慮市場價格波動。
(2)核心邏輯:假設資產持有至到期,通過利息攤銷和本金折價/溢價調整估值。
(3)公式:估值=初始成本?已攤銷金額+應計利息
(4)典型應用:貨幣市場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短期固定收益類資產。
2、市價法(市值法)
(1)定義:以資產當前市場價格(如股票收盤價、債券凈價)為基礎進行估值,反映資產實時價值。
(2)核心邏輯:假設資產隨時可變現,估值隨市場價格波動而調整。
(3)公式:估值=∑(資產數量×市場價格)
(4)典型應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開放式債券基金等。
二、核心差異對比

三、易混點深度解析
1、混淆點1:成本法是否完全忽略市場價格?
誤區:認為成本法完全脫離市場價格。
解析:成本法僅在估值時忽略市場價格波動,但需定期與市場價格比對。若偏離度超過閾值(如5%),需按市價調整(即“影子定價”機制),以避免估值失真。
2、混淆點2:市價法是否適用于所有資產?
誤區:認為市價法可無條件應用于所有資產。
解析:市價法要求資產具備活躍市場報價。若資產流動性差(如非上市股權、私募債),需采用其他估值技術(如第三方估值、可比公司法)替代市價法。
3、混淆點3:成本法是否更“安全”?
誤區:認為成本法估值穩定,投資者風險更低。
解析:成本法可能掩蓋資產真實價值,尤其在市場下跌時,估值滯后導致投資者誤判風險。市價法雖波動大,但能及時反映市場變化,利于風險控制。
四、應用場景與選擇原則
1、成本法適用場景
短期、低風險資產(如貨幣基金持有的同業存單);
需穩定凈值的理財產品(如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
2、市價法適用場景
高流動性資產(如股票、ETF);
需及時反映市場變化的基金(如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
3、選擇原則
(1)風險匹配:高風險資產優先市價法,低風險資產可選用成本法;
(2)監管要求:貨幣基金需滿足“攤余成本法+影子定價”雙重約束;
(3)投資者偏好:風險厭惡型投資者可能偏好成本法估值的基金。
相關推薦:
教材精講視頻課程、經典母題、歷年真題、模擬試卷、電子資料等,可掃碼沉浸式學習~

| 課程名稱 | 有效期 | 課程價格 |
2025年基金從業資格考試精講通關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198/科 |
2025年基金從業資格考試經典母題![]()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99/科 |
2025年基金從業資格考試題庫會員![]()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79/科 |
2025年基金從業資格考試押題救命班(考前500題)![]()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500/科 |
基金從業資格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
專注在線職業教育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