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腸套疊是指部分腸管及其腸系膜套入鄰近腸腔內,導致的一種絞窄性腸梗阻,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急腹癥之一。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腸套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 原發性:占95%,多見于嬰幼兒,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 繼發性:常繼發于腸道腫瘤、息肉、腸炎等病變。
二、臨床表現
1、急性腸套疊
- 腹痛:患兒突發劇烈陣發性腸絞痛,哭鬧不安,屈膝縮腹,面色蒼白,出汗,拒食。疼痛持續數分鐘后緩解,間歇10~20分鐘,反復發作。
- 嘔吐:腹痛后數小時出現,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或膽汁。
- 血便:典型表現為果醬樣黏液血便,是腸套疊的重要診斷依據。
- 腹部包塊:多數病例在右上腹部可觸及臘腸樣腫塊,表面光滑,有彈性,可移動。
- 全身情況:早期一般狀況尚好,體溫正常。隨著病程延長,病情加重,可并發腸壞死或腹膜炎,出現嚴重脫水、高熱、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癥狀。
2、慢性腸套疊
以陣發性腹痛為主,發作時上腹或臍周可觸及腫塊,緩解期腹部平坦柔軟,無包塊。病程可長達十余天。
三、輔助檢查
- 腹部B超:在套疊部位橫斷掃描可見“同心圓”或“靶環狀”腫塊圖像,縱斷掃描可見“套筒征”。
- 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可見靶環狀腫塊影退至回盲部,“半島征”由大到小,最后消失,可同時完成診斷和治療。
- 空氣灌腸:可見杯口陰影,能清晰顯示套疊頭部的塊影,同時可用于復位治療。
- 鋇劑灌腸:可見套疊部位的充盈缺損和鋇劑前端的杯口影,以及鋇劑進入鞘部與套入部之間的線條狀或彈簧狀陰影。主要用于慢性腸套疊的疑難病例。
四、復習要點
- 重點記憶:腸套疊的典型臨床表現(腹痛、嘔吐、果醬樣血便、腹部包塊)和診斷依據。
- 檢查方法:掌握B超、水壓灌腸、空氣灌腸和鋇劑灌腸的特點及應用。
- 鑒別診斷:注意急性腸套疊與慢性腸套疊的區別,以及與其他急腹癥的鑒別。
“希賽醫衛題庫”小程序內有考前密押卷、經典母題、備考寶典、課程超市、每日一練、每周一測、考點練習、順序練習、智能出題、題型專練等,考生可進行在線刷題,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入小程序體驗!

| 課程名稱 | 有效期 | 課程價格 |
| 2026年護理學(師)全科課程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 2026年護理學(師)全科進階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 2026年護理學(師)無憂通關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 2026年護理學(師)題庫會員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 2026年護理學(中級)全科課程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 2026年護理學(中級)全科進階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 2026年護理學(中級)無憂通關班 | 購買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 2026年護理學(中級)題庫會員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關推薦:
護理職稱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
專注在線職業教育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