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自治區示范性高職院校。學院前身為寧夏省民族公學,1952年9月建校,1956年9月遷入吳忠并更名為吳忠師范學校,2001年2月,原吳忠師范學校、吳忠職工中專和吳忠市職業教育中心合并成立吳忠民族職業技術學院,2006年更名為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占地1000畝,投資3.8億元,總建筑面積近1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15億元,擁有5258萬元可供中、高職教育共享的實習實訓設備,初步建成了擁有數控與機械加工等15個專業100個實驗室、實訓車間的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基地,圖書館藏書19.7萬冊。學院現有教職工近40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81人,聘請外教2人。各級各類學生近8000人,全日制在校生6400余人。學院內設黨政部門10個,分別為:黨政辦公室、組織人事處、宣傳統戰部、紀檢監察室、教務處(校企合作辦公室)、科研處、學生處(學生工作部、招生就業處)、總務處、計劃財務處、保衛處。設“五系(藝術系、教育系、外語系、經管系、機電系)三部(中職部、職業素養教學部、繼續教育部)三中心(黃河善谷殘疾人培訓中心、實訓設備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一館(圖書館)”共12個教學教輔單位和1所駕校。附設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寧夏黃河善谷暨長江三峽集團殘疾人培訓中心、寧夏阿語翻譯人才培訓培養基地等各類培訓機構16個。學院開設學前教育、應用阿拉伯語、機電一體化等高職專業11個;開設汽車維修、醫學護理等中職專業8個。舉辦成人學歷教育專科學歷專業16個。現有國家財政支持建設專業2個,實訓基地一個,自治區級骨干專業3個,自治區級精品課程6門,承擔區級以上教科研課題42項。學院堅持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以中等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為兩翼的發展格局,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之路。不斷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建成了1.89萬平方米的實訓樓,與寧夏銀星吳忠儀表流體控制公司等68家單位(企業)實現緊密型校企合作,企業投入到學院內的生產性成套設備總值500萬元。與紅寺堡區、太陽山工業園區、金積工業園區以及寧夏通信服務有限公司、寧夏匯川服裝廠、寧夏嘉澤發電集團等40多家單位簽訂了訂單培養、合作辦學等合作協議。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在自治區、吳忠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院教職工大力弘揚 “艱苦創業、負重拼搏”的優良傳統,開拓創新,積極進取,辦學水平、辦學層次、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條件、辦學環境改善,辦學實力顯著增強,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已為吳忠市及周邊地區輸送各類技能型人才33610名,就業率連續多年在93.7%以上,2013年達到97.11%。培養成人本專科畢業生6638名。同時,運用14個工種的技能培訓和鑒定資質,培訓各類社會人員34421人,完成技能鑒定16086人。在近兩年國家和自治區高職學生各類技能大賽中,獲得一等獎37項、二等獎61項、三等獎42項。編排的舞蹈《馓香飄回鄉》獲得“2013年全國民族地區職業院校學生技藝比賽展演活動藝術比賽二等獎”。學院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被自治區授予“全區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自治區文明單位”、“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稱號。“十二五”期間,學院將乘著寧夏“兩區”建設的強勁東風,著力強化民族特色,深入挖掘教育內涵,全面提高辦學質量,不斷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奮斗。學院現任領導:黨委書記馬維敏、院長田振林、黨委副書記雍學華、副院長馬建明、副院長武曉滿、副院長蔣學峰、紀委書記董志林。..
- 類型:
- 地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
- 等級: 其他
- 電話: 0953-2122984
- 地址: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朝陽東街175號
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