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成人高考《生態學基礎(專升本)》模擬試卷一:本試卷總分150分;共有5類型題目
2013年成人高考《生態學基礎(專升本)》模擬試卷一:本試卷總分150分;共有5類型題目
單選題
一、選擇題:1~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植物的密度效應指的是( ?。?
A.作為構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構件問的相互影響
B.同一種群的植物鄰接個體間的相互影響
C.不同種群的植物問的相互影響
D.植物種群不同集群間的相互影響
2.陰性植物的特點是( ?。?
A.光補償點較高,生長在全光照條件下
B.光補償點較高,生長在陰濕條件下
C.光補償點較低,生長在全光照條件下
D.光補償點較低,生長在陰濕條件下
3.常綠闊葉林的分布區域是( ?。?
A.溫帶
B.熱帶
C.亞熱帶
D.寒溫帶
4.影響冬小麥春化的主導因子是( )
A.光照
B.水分
C.溫度
D.氧氣
5.生態系統這一概念是由 首次提出的( ?。?
A.奧德姆
B.林德曼
C.達爾文
D.坦斯利
6.喬木樹種的生活型為( ?。?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7.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階段( ?。?
A.總生產量與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總生產量、凈生產量達到最大
C.總生產量大于總呼吸量
D.總生產量與總呼吸量大體相等。
8.在北半球中緯度的山區,陽坡的環境特點是( ?。?
A.溫度較高,相對濕度較小
B.溫度較高,相對濕度較大
C.溫度較低,相對濕度較小
D.溫度較低,相對濕度較大
9.有效積溫則公式中,TO為( )
A.平均溫度
B.生物學零度
C.有效積溫
D.天數
10.從種群數量變動的角度來看,沿海的"赤潮"現象,屬于( )
A.周期性波動
B.種群爆發
C.不規則波動
D.季節性消長2
11.當兩個生物利用的同一資源或共同占有的其他環境變化時,就會出現( ?。?
A.生態位重疊
B.生態位分離
C.生態位壓縮
D.生態位移動
12.土壤細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體稱為( ?。?
A.菌根
B.根瘤
C.菌絲
D.子實體
13.防治害蟲時,應該做到( ?。?
A.徹底消滅害蟲種群
B.保護天敵
C.保護食物鏈的完整性
D.保護害蟲種群
14.當光合作用強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時,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小其下降幅度,這表明生態因子的作用具有( )
A.階段性
B.限制性
C.補償性
D.不可替代性
15.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
A.謝爾福德
B.達爾文
C.奧德姆
D.莫比烏斯
16.人類對作物補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 ?。?
A.改善環境
B.消滅競爭者
C.增加總生產量
D.增加凈生產量
17.種群是指( )
A.一定空間內同種個體的集合
B.不同空間內同種個體的集合
C.一定空間內所有種的集合
D.不同空間內所有種的集合
18.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種組成最簡單的是( )
A.常綠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
C.熱帶雨林
D.荒漠生物群落
19.原始森林遭到破壞后,形成森林的過程為(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20.在單向風的影響下,樹木對風適應的明顯形態特征是( ?。?
A.矮化
B.頂冠
C.根系發達
D.旗冠
一、填空題:21~4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21.一般來講,土壤的質地可分為砂土、黏土和__________3大類。
22.根據阿倫定律,通常生活在寒冷地帶的哺育動物,其四肢、尾和耳朵有趨于縮短的現象,這是對___________因子的適應。
23.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___________的和逐級遞減的。
24.調和人與自然的矛盾,要實行利用與保護兼顧的策略,用而有度,主要是堅持收獲量小于______的原則。
25.風將植物的種子吹到一個新的地點而發芽生長的過程,稱為______ 。
26.在最適宜的條件下,種群所表現出來的最大增長率稱為______。
27.次級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是______ 。
28.能夠被植物葉綠素吸收利用的太陽輻射稱______。
29.競爭排斥原理又叫______。
30.在生態學研究中,使用最早、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1.林德曼效率又叫______。
32.根據生境類型,生態學可分為陸地生態學、海洋生態學、淡水生態學和______ 四類。
33.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功能包括______存性生產和動物性生產兩部分。
34.綠色植物處在生態系統食物鏈中的第___________營養級。
35.三基點溫度包括最低溫度、____________和最高溫度。
36.反饋控制是生態系統的穩態機制之一,但只有______反饋才能控制種群密度過度增長。
37.根據降水量的不同,我國從東南到西北可以劃分三個等雨量區,分別分布著不同的植被,這三個區是______、干旱區和荒漠區。
38.在群落交錯區內,物種的數目及一些物種的密度有增大的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___________。
39.地形是通過改變其他生態因子而對生物產生影響的,所以地形稱為______生態因子。
40.廣義的共物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__________。
二、簡答題:51~5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48.種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方面?
49.有關群落演替頂極學說中,單元頂極論和多元頂極論有何異同點?
三、論述題:54小題,20分。
50.怎樣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四、判斷題:41~5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41.在光、溫、水和地形等生態因子中,地形是直接因子。( )
42.仙人掌的葉片呈針刺狀,這是長期適應干旱環境的結果。( )
43.種群內成員間的競爭常導致均勻分布。( ?。?
44.生物對生態因子的耐受性范圍是可變的。( )
45.生物個體間競爭激烈,對抗作用強,則其內分布型是成叢分布。( ?。?
46.紫外光可以誘殺害蟲、消毒滅菌,大劑量紫夕卜光會使生物發生病變甚至致死。( ?。?
47.全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全球陸地和全球海洋。( )
專注在線職業教育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