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選擇題
0.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根據組織層次分類,生態學可分為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和全球生態學
B.按生物分類類群劃分,生態學可分為普通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和微生物生態學
C.按生物的生存環境類型劃分,生態學可分為分子生態學、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進化生態學、農田生態學、漁業生態學、草地生態學
D.按生態學與不同應用領域的結合劃分,生態學可分為水域生態學和陸地生態學
1. 山地的方位對日照時數和太陽輻射強度的影響是( )。
A.北坡森林上界比南坡高
B.東坡與西坡及東北坡和西南坡日照時數多,其次為東南坡和西北坡
C.南坡或東北坡最暖和,而北坡或西坡最寒冷
D.輻射收入南坡最多,北坡最少
2. 高溫引起生物( )。
A.細胞膜系統滲透性改變
B.細胞脫水、蛋白質沉淀
C.細胞重量增加
D.細胞內蛋白質凝固,酶系統失活
3. 水生演替系列常開始于( )。
A.水域環境
B.陸地環境
C.海洋與陸地環境交界處
D.沿淡水湖泊或池塘的邊緣
4. 生物群落分類實質都是( )。
A.對所研究的群落按其屬性、數據分組
B.按照群落自身固有的特征及其形成條件之間的相關關系分組
C.按照對群落實體的不同看法分成不同學派
D.按照研究對象本身的特征,分類群落的生態關系
5. 世界極干旱且高溫地區,往往被( )所占據。
A.高大植物
B.抗旱植物
C.抗濕植物
D.喜熱植物
6. 物質循環指的是( )。
A.生物為維持生命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將這些元素在各個營養級之間傳遞,并合并起來構成物質流
B.物質存在于大氣、水域或土壤,通過以綠色植物為代表的生產者吸收進入食物鏈,然后轉移到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等消費者
C.物質被以微生物為代表的還原者分解轉化回到環境中
D.各種化學物質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循環運轉
7. 紅外線對生物體的主要作用是( )。
A.產生熱效應
B.使動物體表產生紅疹
C.促進抗軟骨病的維生素D合成
D.引起皮膚癌
8. 生態演替指的是( )。
A.由環境改變引起群落單位能量流穩定
B.物種組成和群落過程隨時間而改變,從而引起群落單位能量流穩定
C.生態系統的發展
D.生態系統的發展頂點
9. 一般來說,群落名稱應該反映( )的主要特性。
A.種群
B.群落
C.物種
D.生態系統
10. 群叢是植物的基本單位,相當于植物分類中的( )。
A.種群
B.群落
C.物種
D.生態系統
11. 主要依靠風力進行傳播的植物種子的特點是( )。
A.花的雌蕊柱頭特別發達,伸出花被之外,有羽毛狀突起
B.花粉小,數量多,具圓滑的外膜,無黏性,在某些花粉粒上附有一對氣囊
C.種子和果實或者很輕,或者具有冠毛,或者具有翅翼
D.種子和果實具有鉤、刺等附屬物
12. 表達人口增長的因素是( )。
A.人口數量
B.死亡率
C.遷出率
D.遷入率
13. 水毛莨生長在水中的葉呈絲狀,水面上的葉呈片狀,這種性狀的變異( )。
A.說明環境因素引起基因突變
B.說明環境因素引起基因重組
C.說明環境因素引起染色體變異
D.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14. 下列各組生物之間是消費者與生產者關系的是( )。
A.青蛙捕食昆蟲
B.松鼠吃蘑菇
C.鳥吃松毛蟲
D.蝗蟲吃水稻
15. 很多鳥類秋冬季節不能在高緯度地區生活是因為( )。
A.溫度太低
B.食物不足
C.白晝取食時間短
D.水量太少
16. 硅藻每年有春秋兩次密度高峰,其原因主要是( )。
A.環境的季節性變化引起的
B.生物適應性變化引起的
C.環境的季節性變化和生物適應性變化引起的
D.種群數量的周期性波動引起的
17. 生產者包括的生物類群是( )。
A.真菌
B.病毒
C.綠色植物和利用化學能的細菌
D.工人、農民
18. 輸入到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中,大約只有10%~20%能夠流通到下一個營養級,其余的則為( )所消耗。
A.同化作用
B.異化作用
C.合成作用
D.呼吸作用
19. 煤作為燃料,它所含的能量來源于( )。
A.地熱能
B.太陽能
C.原子核能
D.潮汐能
二、2.填空題
0. 生態學研究的每一個高層次對象都具有其下級層次對象所不具有的某些______。
1. 對水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起主導因子作用的是______。
2. 生物對生態因子的需要是分階段的,生物的一生中所需要的生態因子是隨著生物______階段的推移而變化的。
3. 生物在一定環境中生存,必須得到生存發展的多種因子,當某種生態因子不足或過量,都會影響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這就是______法則。
4. 可見光對動物的重要性可從動物的______器官的進化來說明,絕大多數生物都要借助一定強度的光來判別環境中的食物、天敵和其他靜止物體的位置。
5. 植物的光合作用、______、積累與消耗等均表現出有規律的晝夜變化。
6. 對植物開花起決定作用的是隨季節變化的______。
7. 在熱帶地區,晝長是穩定的,季節性變化主要表現在______的交替上。
8. 某地的______溫度,最冷月、最熱月平均溫度值是影響生物分布的重要指標。
9. 具有不規則或周期性波動的生物都可能出現種群的______。
10. 具有相似生態習性的生物種群,在對資源的需要和獲取資源的手段上,都是十分劇烈的,特別是在密度過大時______就更為劇烈。
11. 生物的______作用就是一種生物通過向體外分泌代謝過程中的化學物質,對其他生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12. 我國對植物群落分類的三級單位是:高級單位——植被型,中級單位——群系,低級單位——______。
13. ______和種子來源是原生植物群落復生的有利條件。
14. 未來的能源政策以______為基礎,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緩解能源供求矛盾,減少環境污染。
15. 河流、湖泊中______超出規定標準的現象稱為水體的富營養化。
16. ______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對有機體多少的度量。
17. 群落外貌主要是研究生物群落的______和結構。
18. 群落發育初期的主要標志是植物______的良好發育。
19.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這四個成分的結構,是生態系統的______結構,
三、3.判斷題
0.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種人工馴化生態系統 ( )
A.正確
B.錯誤
1. 原生演替的頂極是森林 ( )
A.正確
B.錯誤
2. 食物鏈越長,能量利用越充分 ( )
A.正確
B.錯誤
3. 硫(S)屬于氣相型循環。( )
A.正確
B.錯誤
4. 隨著生態演替的發展,生物小循環加強。( )
A.正確
B.錯誤
5. 水生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一般比陸地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長。( )
A.正確
B.錯誤
6. 生物的生態位置重疊必然導致競爭。( )
A.正確
B.錯誤
7. r對策生物種群的基本增長型通常是S型。( )
A.正確
B.錯誤
8. 隨著生態演替的發展,正相互作用增加負相互作用減少。( )
A.正確
B.錯誤
9. 農田生態系統處于生態系統演替的早期階段。( )
A.正確
B.錯誤
四、4.簡答題
0. 簡述種群的年齡結構的三個基本類型的特點。
1. 什么是引起棲息地的減少和改變的主要因素?
2. 簡述環境資源稀缺論的主要特點。
五、5.論述題
0. 決定群落外貌的因素是什么?
專注在線職業教育24年